通许县大棚草莓炭疽病发生危害和防治方法
通许县草莓在种植结构的调整下,由零星逐渐扩大到小面积种植。今年炭疽病危害较重,且有上升趋势。草莓炭疽病的防治非常重要。
1 基本概况
根据调查,发生重的地块病株率一般8.3%~10.2%,病茎率3.5%~5.25%,病果率2.12%~5.15%.产量损失10%~25%.
2 为害部位及为害状
炭疽病菌可为害叶片、叶柄、匍匐茎、花瓣、萼片和果实等部位,尤其是嫩叶和嫩茎最易发病。匍匐茎比叶片受害重,叶片次之,有时浆果也可发病,且发病严重。
植株受害后大体可为局部病斑和全株萎蔫两种类型。①局部病斑型:在匍匐茎最易发生,叶、叶柄、浆果上也常见。茎、叶上病斑长3~7毫米,深褐色,纺锤形或椭圆形,溃疡状,稍凹陷。病斑围绕匍匐茎和叶柄一圈时,病斑以上部位干缩枯死。在高湿条件下,病斑上长出粉红色黏质孢子堆,后期病斑变成污黑色。②萎蔫型:病株起初是1~2片嫩叶失去生机,逐渐脱落。无病新叶不黄化或畸变,植株不矮化。枯死株横切面从外到内变褐,但维管束不变色。
3 发病因素
3.1 栽培管理的影响。连作、未及时摘除老叶和病叶,施用氮肥过多、植株柔嫩、栽植过密、低洼与积水或通风、降湿不当,均发病重。
3.2 天气的影响。高温、高湿对炭疽病的发生有利。发病适温为28~32℃,属高温型。尤其是连续降雨一周以后再转晴天,不利大棚通风和透光、湿度过大,加快了病菌繁殖与蔓延的速度,病害易暴发流行。
4 传播途径
病菌在病残体组织上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。病斑上的黏质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可借雨水传播。
5 发生特点与发生期
大棚比露地发病重;育苗中后期比移栽到大田发病重。一般5~6月份为发病高峰期。
6 防治技术
6.1 农业防治。首先,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。不同的品种抗性有一定的差异。其次,避免连作。有条件的地方实行水、旱轮作和三沟配套栽培。第三,加强栽培管理。合理密植和施肥,不偏施氮肥,防止植株长势过旺。白天天气晴好时,加大通风力度,降低大棚内的温、湿度。第四,注意清园。及时摘除病叶、病茎、枯老叶等带病残体,并妥善处理。
6.2 药剂防治。见有发病时,注意喷药预防。苗床应在匍匐茎开始伸长时进行喷药保护,一般喷药3~4次。定植前一周左右,在苗床喷一次送嫁药,再将草莓苗移植栽到大田,可减少防治面积和传播的速度。在大棚发病初期,防治用药可选用80%福·福锌WP(炭疽福美)800倍液或75%代森锰锌600倍液、72.2%霜霉威600倍液、80%代森锰锌800~1000倍液。注意以上药剂交替使用,延缓抗药性的产生;喷药时要均匀,药液量要喷足,棚架上最好也要喷到,可提高防治效果。